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(www.jlkpzjw.org.cn)

广告位 728*90
广告位 1200*90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文学 > 会员美文 >

不曾忘记的往事

时间:2022-08-31 08:39|来源: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|编辑:李娇|点击:
崔崇明    
       日月如梭,时光飞逝。
       转瞬间小学毕业了,1974年9月,我迈进德惠市南岗中学的大门,南岗中学是新办学校,我们是招收的第二届学生,全校近五百名学生,教职工三十余人,老教师与新教师各约占50%,主要招收德惠市朝阳乡东南部五个村的小学毕业生,也有个别外乡转来的学生。
       初中一年级正常上课,但各种劳动繁多:新校舍建筑垃圾需要清理;操场急需平整;学校周边的校田地也要耕种、收割;教室室内地面凹凸不平。
       后两年的体力活就更多了起来,基本以劳动为主,不按原来教育体制分班,按当时农村需要进行。有农业班、财务班、兽医班。我在兽医班上课,语文、数学很少学,更没有外语,学习畜禽饲养防疫治疗相关知识,还参与兽医为畜禽治病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,在班内坐冷板凳时间很少。
       在学校与历家油坊屯之间有一片校田地,校领导决定,地不种了,在此挖鱼池。每个班都分配给了任务,当时正值初冬,地未完全冻实,同学们就行动起来了,刀、绳、铁锨、镐,各种工具齐上阵,大家你追我赶,干得热火朝天。用刀先把玉米秆割倒,再用铁锨把地铲平。已经冻的土层,先用镐把冻土层刨开,为防止第二天再上冻不好刨,土又粘连到一起,就先用嘞刀插入土中,其他同学在前面用绳子拽,后面有一位同学把着嘞刀,将地面割成若干方块,第二天即使上冻,也能一块块掀起拿到坑外。循环往复,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,在一块平整的耕地上,一个大坑挖出,鱼池已初具雏形。第二年秋后,也没看到那里捞出鱼来,同学们二个月的学习时间白白地荒废了。
       在南岗中学与天王屯、谭坨子中间有一片沼泽地--黄大泡,我们参与了将黄大泡开发成耕地的劳动。黄大泡杂草丛生,淤泥过膝,一眼望不到边,尤其三棱子草、水葱很难拔掉。拔没了,过几天或来年又长出来,循环往复很难彻底治理。后来我们想出一个办法,顺藤摸瓜,费点功夫,将它连根拔掉,这些草就再也不出了,其他杂草尽管众多,一拔也都没了。还行,池中有荷花,在荷花盛开的时候,边干活还能边赏花;在毁掉荷花时,我们也于心不忍,双手发抖,小心翼翼地将其拔掉。劳动中,穿水靴不行,太矮;穿水叉,一般人家没有,有的,我们又担不起来;只能穿着黄胶鞋踩到淤泥里,一会儿就将鞋拔掉,再重新蹬上;不敢光脚,泥里菱角、草根稍有不慎就扎脚。裤腿及袖子也全湿了,连汗带水把身上弄得湿漉漉的,不敢光膀子,不雅观不说,蚊虫叮咬得特别厉害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近两年辛勤劳作,黄大泡终于屈服了,将它改造成了稻田,真是有志者事竟成!
       看到黄大泡金黄的稻穗在绿油油叶子的映衬下,丰收在望时,心里充满了喜悦。
       参加义务劳动,在当时已变成常态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南岗、长泡子、双峰村等,我们都去劳动过,插秧、铲地啥活都干。若遇上连雨天,只能在水田干活,晴天风吹日晒也得坚持铲地或拔草,那时还没包产到户,是以生  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经济,干活除供一顿饭外,无任何报酬,尤其是插秧,累得头昏眼花,一直腰几乎要晕倒在稻田地里。
       1977年国家实行了高考制度,为备战高考,教学秩序基本恢复正常了。
       48年过去了,当年挖鱼池以及开发黄大泡已成为历史,但这些经历让人难以忘怀。它淬炼了我们的思想,磨炼了我们的意志,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,拉开了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,吹响了向高考进军的冲锋号!
 
2022年8月25日于中海盛世城
 
 
广而告之
相关内容
广告位 300*300
广告位 1200*90

吉林省科普创作网 www.jlkpzjw.org..cn | 投稿邮箱:jlskpzjxh@163.com

主办单位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 | 吉ICP备2021008712号-1